“派币在哪个国开始用了”—— 这个问题在派币社群中反复被提及,寄托着参与者对其 “落地应用” 的幻想。但现实是,截至 2025 年 7 月,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承认派币的法定货币地位,也没有任何国家将其纳入合法流通体系,所谓 “开始使用” 的说法,不过是项目方与投机者编织的谎言。
从货币主权角度来看,任何国家的法定货币都由中央银行发行并以国家信用背书,这是货币流通的基础。派币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,既没有国家主权支撑,也未获得任何央行的认可,本质上只是一串无实际价值的数字代码。全球范围内,仅有少数战乱国家或地区存在非官方的虚拟货币交易,但这属于地下经济范畴,并非 “合法使用”。例如,在一些外汇管制严格的国家,少数商户会私下接受虚拟货币结算,但这种交易不受法律保护,且面临被监管部门查处的风险,派币在这类场景中出现的概率微乎其微。
派币自身的技术缺陷使其难以成为流通工具。它自 2019 年推出以来始终处于 “测试阶段”,所谓的 “主网” 是项目方搭建的封闭系统,无法与主流区块链网络互通,交易速度慢、手续费高且安全性存疑。2024 年某技术测评显示,派币的交易确认时间平均为 48 小时,且存在 30% 的失败率,这样的性能根本无法满足日常支付需求。相比之下,各国法定货币的支付系统成熟稳定,即便是数字货币(CBDC),也经过了严格的技术验证与风险评估,派币与之完全没有可比性。
项目方宣传的 “落地应用” 多为虚假包装。网络上流传的 “某国商家接受派币支付” 的视频或图片,经调查多为摆拍或 PS 合成。2025 年巴西警方查处的一起派币诈骗案中,涉案团伙伪造了与当地超市的 “合作协议”,宣称派币可用于购物,实则是为了诱骗更多人投资。真正的商业机构若接受派币,需要承担巨大的价格波动风险 —— 派币单日价格波动可达 50% 以上,商家可能在收到派币后几小时内就面临资产缩水,这种风险使其不可能成为常规支付手段。
监管政策的高压态势也断绝了派币合法使用的可能。我国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列为非法金融活动,派币因涉嫌传销已被多地监管部门预警;美国 SEC 将派币定义为 “证券类代币”,未经注册的交易均属违法;欧盟通过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》,禁止向散户推销派币这类高风险虚拟货币。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对虚拟货币采取严格监管的背景下,没有任何国家会允许派币作为合法货币流通,所谓 “开始使用” 的说法,完全违背了当前的监管趋势。
少数派币支持者声称 “在非洲某国可以用派币兑换商品”,但经核实,这类交易仅发生在个别传销社群内部,属于 “以物易物” 的私下行为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流通。这些社群通过控制商品定价与派币兑换比例,制造 “可用” 的假象,本质是为了维持传销网络的运转,一旦新用户流入减少,整个体系就会崩塌。
派币在哪个国开始用了?答案是:没有任何国家。它既不具备货币的基本职能,也未获得任何国家的法律认可,所谓的 “应用” 不过是骗局中的表演。对普通用户而言,认清派币的传销本质与虚拟货币的风险,远离这类非法金融活动,才是保护自身财产安全的唯一途径。在货币流通的历史中,只有那些具备价值支撑与信用保障的交换媒介才能长久存在,而派币显然不在此列。